91久久精品无码毛片国产高清

返回首頁

轉融通擴容 公募基金積極“參戰”

余世鵬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自7月20日首批公募獲轉融通業務資格以來,加入轉融通隊伍的公募基金公司目前已擴容到10家。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公募對轉融通的參與意愿較為積極,且隨著科創板的平穩運行,市場的轉融通業務也逐漸活躍。分析人士稱,公募參與轉融通有利于提升市場的價值發現效率,也有助于踐行價值投資理念。相反,鑒于基金參與轉融通有著明確的期限限制,“權益基金經理不愿意參與轉融通”之類的擔心沒有必要。
  成交量維持高位
  根據證監會今年6月下發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參與轉融通證券出借業務指引(試行)》(下稱《指引》),轉融通業務是指公募基金以一定的費率通過證券交易所綜合業務平臺向證券金融公司出借證券,證券金融公司到期歸還所借證券及相應權益補償并支付費用的業務。
  截至目前,10家公募中已有7家開展了轉融通業務。另外,記者從其他公募公司了解到,他們也在積極申請轉融通業務,希望早日獲批。
  據業內人士解釋,轉融通業務具體包括轉融資業務和轉融券業務,公募本次開通的是轉融券業務。“一般是公募將券源發放到券商處,券商再將票券發放到終端的申請客戶處。”華南某券商分析人士何益(化名)對記者表示,轉融通業務實際上是傳統融券業務的一種創新,公募可通過出借票券獲得額外的利息收入。據何益觀察,自科創板首批新股交易以來,市場近期的融券業務較為活躍,“有不少稀缺人氣票券的出借利率可達到10%。”
  上交所數據顯示,在科創板首批新股開始交易的7月22日,當天有39只標的(有24只為科創板股票)通過轉融通的方式借出,成交數量為1.17億股,較上一交易日的借出數量124.96萬股大幅增長。另外,票券的出借利率在22日當天最高達到了9.4%,相比之下,上一交易日的票券出借利率最高值只有1.8%。
  記者觀察到,雖然科創板在首個交易日后的換手率和漲跌幅有所降溫,但轉融通的成交量依然維持在高位。比如,7月25日和7月31日,上交所的轉融通成交數量分別為1013.78萬股和634.67萬股。
  不會對股價造成大的影響
  有市場人士對記者透露,公募雖已具備轉融通業務資格,但權益類的基金經理未必有開展業務的意愿。“同樣持有股票,出借自家票券給別人去做空,雖有利息收入,但如果引發市場波動,會影響到自己的組合收益,未必是劃算的買賣。”
  但在公募人士看來,這種擔心沒有必要。
  “基金經理有這種想法很正常,但事實上并不必過于擔心。”某公募相關人士說,轉融通業務能增厚組合收益是確定的,但公募的借出票券一般是源于長期投資組合。“比如,我們公司的主要持倉股票組合一般是兩到三年,短期借出票券不會有大的影響。再說,絕大部分基金產品目前還不具備轉融通資格,也就談不上短期波動了。”同時,何益也表示:“單只票券會同時存在多個買方和賣方。一般而言,單方面的做多或做空勢力不會對股價造成非常大的波動。” 
  《指引》規定,可參與轉融通業務的公募基金有三類(下稱“三類基金”),分別是處于封閉期的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開放式股票指數基金及相關聯接基金、戰略配售基金及證監會認可的其他基金產品。據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這三類基金的規模約為6000億元,在整體公募基金規模中占比微小。
  有望提升價值發現效率
  在何益與公募人士看來,公募參與轉融通有利于提升資本市場的價值發現效率。
  首先,“作為融券業務的一大創新,公募參與轉融通業務有利于完善市場交易機制,提升市場有效性。”何益具體分析,一個有效的交易市場要具備良好的流動性,這需要足夠豐富的買賣力量形成動態平衡。“在早期,市場缺乏必要的做空方式,稍有規模的做多力量就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將一只小票炒高。但隨著轉融通這類交易方式的增加,不合理的暴力助漲將有望減少。”
  “從長期角度看,公募基金參與轉融通業務或有助于降低市場波動性。”招商基金投資支持與創新部總監姚飛軍指出,市場的高波動可能源于交易者行為在多數時間的一致性。“如果有充分的投資工具讓投資者可便利地表達不同的預期,市場的發展將會更趨于健康穩定。”
  其次,何益進一步指出,A股去散戶化的趨勢不可避免,轉融通這類創新型投資工具將會增加機構投資者之間的有效博弈度。同時,隨著漲跌趨于平緩,價格往公司價值基本面逼近的速度也會加快,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效率也會得以提高。
  姚飛軍也指出,公募參與轉融通業務進一步豐富了市場的投資工具,這可為投資者提供更穩定的券源,還能緩解過去存在多年的融資融券業務不對等問題,以便投資者更好地管理風險,使市場投資策略和交易生態更加多樣化。
  另外,姚飛軍還提到,公募參與轉融通業務還有助于更好地踐行長期價值投資理念。“未來,公募不僅能賺優秀企業經營成長的錢,還可獲取額外的穩定回報增厚組合收益,這對公募基金的長期投資行為也是一種鼓勵。”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