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久久精品无码毛片国产高清

返回首頁

證券業:做專做強做優做精 堅守服務實體初心

專訪中國證券業協會黨委書記、執行副會長安青松

徐昭 林倩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中證網訊(記者 徐昭 林倩)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卅載光陰彈指過,中國證券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始于資本市場中的“一葉扁舟”,伴隨著市場改革的風雨歷程,經歷了業務更新迭代的波浪翻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初心不變,規模實力、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正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揚帆起航。近日中國證券業協會黨委書記、執行副會長安青松接受中國證券報的專訪,詳解證券行業做專做強、做優做精的歷程,明確了未來證券行業為注冊制改革和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應有貢獻的路線圖。 
 

  (中國證券業協會黨委書記、執行副會長安青松,本報記者 車亮攝) 

  安青松認為,投資銀行是否強大決定一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水平、功能發揮和服務半徑。沒有高質量發展的投資銀行,就沒有成熟發達的資本市場。在新發展階段,我國證券行業應當持續做到四個“必須”,必須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定位,必須提升證券公司全面風險管理水平,必須提升全業務鏈投資銀行服務能力,必須守正篤實推進證券業文化建設。 

  “下(xia)一步,協會(hui)將認真(zhen)貫徹落實(shi)《關于(yu)進(jin)一步加強中國(guo)證券業協會(hui)自律管理職責的(de)意見》(證監發(fa)(fa)〔2020〕77號,下(xia)稱《意見》)要求,充分(fen)發(fa)(fa)揮(hui)自律組織(zhi)的(de)共建、共治、共享平臺作用。”安青(qing)松透露,更加突出(chu)前瞻性(xing)引導、預防性(xing)規(gui)范作用,“抓兩頭(tou)帶中間”,建立(li)自律導向的(de)市(shi)場化激勵約束機制(zhi),為(wei)注冊制(zhi)改革和資(zi)本市(shi)場全面深(shen)化改革做(zuo)出(chu)應(ying)有(you)貢獻。

  從無到有 規模實力大幅提升 

  中國證券報:資本市場30年,證券業取得了哪些發展成就? 

  安青松:三十而立,我國證券業伴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不成熟到逐步健全機制、能力,在資本實力、服務質量、規范水平、市場競爭力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堅持規范穩健發展,規模實力盈利能力實現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11月底,證券行業共有137家證券公司,總資產、凈資產、資產管理規模分別達到8.99萬億元、2.28萬億元和10.97萬億元,分別是2008年底綜合治理結束之后的4.2倍、5.6倍和132.7倍;2019年度證券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凈利潤3,604.83億元、1,230.95億元,分別是2008年度的2.9倍、2.6倍。與此同時,證券公司產業形態逐漸豐富,由傳統的經紀、投行、自營業務,向資管、融資融券、衍生品、場外業務、境外業務等多元化發展,能夠有效滿足市場參與者的直接投融資需求、交易需求。 

  二是堅守初心勇擔使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取得扎實成效。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國直接融資占比達12.6%,以股票、債券為主的直接融資方式成為實體經濟補充資本金和流動性,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有益渠道,間接融資主導的金融體系與資本市場協同發展態勢初見成效。2008年以來,證券公司為近12萬億元股票及25萬億元交易所債券提供承銷保薦服務,為逾13萬億元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交易提供財務顧問服務。 

  三是完善規則體系建設,合規管理風控水平獲得全面提升。30年來,在監管部門、自律組織、證券公司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行業制度體系日益完善,逐步形成了以《證券法》等法律為核心,以行政法規為基石,以部門規章為主體,以協會、交易所、中國結算等自律規則為補充的制度框架體系。證券公司也基本構建起有效的合規管理體系。截至2019年底,證券公司專職合規管理人員平均約111人,占公司全體員工數的平均比例為4.92%;而全體合規管理人員(含兼職)占公司全體員工數的平均比例達6.83%。截至2020年11月,證券行業凈資本1.80萬億元,是2008年的7.7倍。行業整體風險覆蓋率為251.51%,資本杠桿率為23.82%,流動性風險覆蓋率為230.11%,凈穩定資金率為153.38%,135家機構的全部指標優于監管標準,行業流動性指標整體穩定。 

  四是持續強化聲譽管理,社會責任履行成效獲得廣泛認可。證券行業廣泛開展投資者教育活動,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證券公司建設的國家級投資者教育基地34家,成為證券公司為投資者提供教育與服務的重要平臺。此外,證券行業積極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5年來,101家證券公司結對294個國家級貧困縣,幫助貧困地區企業融資2596億元,公益性支出保持持續增長。目前,證券行業結對幫扶的274個貧困縣已實現脫貧摘帽。疫情期間,證券行業第一時間捐贈物資超過5.3億元,累計承銷疫情防控公司債券104只,融資1057億元。截至2020年6月底,54家證券公司成立了120只支持民營企業發展資管計劃和81只子計劃,出資規模707.72億元,切實紓解民營企業及其股東流動性困難。 

  五是推進行業文化建設,“合規、誠信、專業、穩健”文化持續積淀。2019年11月,證券基金行業文化建設動員大會召開,為證券行業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證券公司圍繞“合規、誠信、專業、穩健”的行業文化理念,進一步提煉形成自身核心價值觀,將行業文化建設內嵌于公司治理、人員管理、風險管理等各個方面。截至目前,共有106家證券公司在協會網站公布了《文化建設工作推進與落實情況》,各證券公司在形成文化理念、完善工作機制、提升員工素質、優化考核激勵、加大培訓宣導、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六是強化金融科技應用,證券金融服務效率得到明顯提升。資本市場誕生之初,證券行業就與科技應用有效聚合,通過電子化實現交易無紙化。證券行業業務發展與科技應用協同推動。近年來,證券行業持續強化金融科技賦能,加大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科技方面的投入,加速行業數字化轉型。目前,證券行業積極利用金融科技提供并優化遠程開戶、在線交易、智能投顧、智能客服等服務,有效擴大了證券服務的覆蓋面,增強精準服務能力,尤其是在本輪疫情防控中,金融科技應用程度進一步加深,有效抵御住疫情對資本市場和證券業務的沖擊,保障了市場的平穩運行。據統計,2017年至2019年,證券行業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投入累計達550億元。截至2019年底,金融科技人才達13,241人,為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保障和支持。 

  七是不斷深化對外開放,跨境金融服務能力獲得顯著增強。以高水平對外開放,重塑證券行業競爭優勢,積極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證券行業主動對標國際資本市場先進實踐,完善證券業務國際化布局,在與國際一流機構的競爭與合作中,提升跨境服務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截至目前,已有34家證券公司獲準在境外設立子公司,15家證券公司實現H股上市,其中,A+H股上市證券公司14家,華泰證券成為首家同時在內地、香港、倫敦上市的境內證券公司。近年來,證券公司境外業務收入穩步提升。據統計,2019年度,以海通證券、中金公司為代表的證券公司境外業務收入占比業已超過20%。我國證券行業在國際金融體系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堅持四個必須 建設高質量投資銀行 

  中國證券報:證券業在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方面,需要加強哪些方面工作? 

  安青松: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必須建設高質量的投資銀行。投資銀行是促進資本形成和交易的組織者和執行者,是連接投資端與融資端的核心中介,是資本市場發揮樞紐功能的制度基礎和邏輯主體,投資銀行是否強大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水平、功能發揮和服務半徑。沒有高質量發展的投資銀行,就沒有成熟發達的資本市場。投資銀行高質量發展,不僅是做大規模,更重要的是做專做強、做優做精,在支持創新驅動發展上具有更高的適應性,在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上具有更好的普惠性。在新發展階段應當持續加強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必須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定位。以落實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主動適應發展更多依靠創新、創造、創意的大趨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守正創新,推動證券業優化業務結構、提升服務質量,為經濟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更加多樣化的金融工具,著力暢通資本、科技和實體經濟的高水平循環,著力為實體經濟和居民財富增長,提供更高質量、更加精準的金融服務。 

  二是必須提升證券公司全面風險管理水平。這不僅需要證券公司健全與其自身發展戰略相適應的全面風險管理架構,實施事前、事中與事后的風險防范、監控與評價工作,而且要不斷完善與注冊制相適應的責任體系,重塑和強化證券公司在培育發行主體、詢價定價、保障交易、風險管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等環節的責任,形成發行人質量、發行價格等方面的市場化約束機制,全面加強自身的聲譽風險管理和聲譽資本建設。 

  三是必須提升全業務鏈投資銀行服務能力。證券公司需要切實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更加注重各業務條線在客戶、業務、牌照、資金、風控等多方面的整合與協同,圍繞保薦、定價、承銷三大能力,重塑投行盡職調查、增值服務、研究分析、質量控制的業務邏輯,更加注重打造境內外資源良性循環機制,增強國際化經營管理能力,從而建立起一體化、全能型、全業務鏈的現代投資銀行,滿足客戶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資需求。 

  四是必須守正篤實推進證券業文化建設。結合我國國情及證券公司實際,借鑒國際最佳實踐,推動出臺《證券行業文化建設十要素》,從觀念、組織、行為三個層次,提煉推廣證券公司文化建設的關鍵要素,積極推動證券公司文化建設與公司治理、發展戰略、發展方式和行為規范深度融合,引導文化建設與專業能力建設、人的全面發展、歷史文化傳承和黨建活動要求有機結合,促進提升證券公司“軟實力”。 

  助力注冊制 把好入門關第一道防線 

  中國證券報:“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您認為注冊制改革將給證券業帶來哪些變化? 

  安青松:注冊制改革是“牽一發動全身”的系統性、基礎制度變革,不僅要進一步完善審核注冊機制,也需要配套建立發行質量、發行價格等方面的市場化約束機制,中介機構歸位盡責是機制設計的關鍵節點。從核準制向注冊制轉變,證券業需要科學識變,準確應變,主動求變,圍繞保薦、定價、承銷三大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全新塑造投資銀行的盡職調查、增值服務、研究分析、質量控制的業務邏輯,自覺構建有效的發行人質量約束機制,真正做實把好入門關的第一道防線。 

  一是樹立市場理念。投資銀行核心功能是為成長性企業提供增值服務,通過股票市場為公司成長性發現價格。在核準制下,主要依據會計報表判斷企業價值,核心假設是公司過往的盈利能力能夠在未來持續,但是受制于經濟周期、行業周期、公司生命周期等多種因素影響,過往業績通常不能完全代表發展前景;在注冊制下,需要全新樹立資本市場理念,深度發掘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內涵,增強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企業的價值發現,提高上市公司總量、質量在國民經濟中的代表性。 

  二是健全責任體系。在注冊制下需要重新界定中介、監管、市場的權責關系,重新設計發行人、投資者和中介機構的利益機制,合理界定會計師的報表審計責任和投資銀行的發行保薦責任,把發行節奏的“閥門”交給中介機構的同時,把發行人質量的把關責任真正落實給中介機構,推動中介機構的工作重心從服務“可批性”向服務“可賣性”轉變,促進形成激勵“質量競爭”、約束“數量競爭”的行業生態,真正做實把好入門關的第一道防線。 

  三是夯實定價基礎。推動投行業務與“賣方研究”有機結合,提高投資價值分析報告的質量和效用,進一步提升在選擇優質企業、合理估值定價、路演推介說明的專業水準;借鑒國際最佳實踐,加大券商通過“自己”的渠道向“自己”的投資者配售的比重,在投資者、券商、發行人之間建立長期利益關聯機制;探索在網下配售機制中建立長期投資者制度,鼓勵基石投資者按照恒定市值法等長期投資策略進行投資;加大專業投資者在定價機制中的影響權重,探索適當放寬現有戰略投資者范圍,形成更為完善的市場化定價約束機制。 

  四是完善信披體系。信息披露是注冊制的核心,充分、有效的信息披露是落實“賣者有責,買者自負”理念的前提;在注冊制下,信息披露理念將由以審核為中心的“免責式”信息披露,轉向以投資者價值判斷為中心“精實化”信息披露,信息披露體系將更加突出發行人信息披露的第一責任,更加突出投資者價值判斷的需求導向。 

  自律先行 促進提升市場活力和韌性 

  中國證券報:在推進注冊制改革進程中,協會如何發揮好自律先行一步的積極作用? 

  安青松:實行注冊制是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的創新實踐,也是資本市場推進“放管服”改革的重要舉措。在現代化經濟體系中,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之間,自律發揮著重要的中間組織作用。自律管理是證券行業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行業機構規范經營、從業人員合規展業等方面發揮特殊作用。在推進市場導向的注冊制改革進程中,自律先行一步是減少行政干預的前提和基礎,自律管理所發揮的預防性監管作用,有利于促進提升市場的活力和韌性。 

  今年3月正式實施(shi)(shi)的(de)(de)(de)(de)新證券法(fa)(fa),進(jin)(jin)一(yi)步明(ming)確了(le)協(xie)會(hui)(hui)職能定位(wei),強(qiang)化了(le)協(xie)會(hui)(hui)的(de)(de)(de)(de)行(xing)業自(zi)(zi)(zi)律(lv)(lv)組織屬性,完善了(le)協(xie)會(hui)(hui)的(de)(de)(de)(de)法(fa)(fa)定職責(ze),為(wei)協(xie)會(hui)(hui)履(lv)職盡責(ze)提(ti)供了(le)基本遵循和法(fa)(fa)治保障,提(ti)出了(le)更(geng)高法(fa)(fa)律(lv)(lv)要求。為(wei)貫徹落實新證券法(fa)(fa)有關規定,今年8月中國證監(jian)會(hui)(hui)印發《意(yi)見(jian)》,明(ming)確進(jin)(jin)一(yi)步發揮協(xie)會(hui)(hui)“自(zi)(zi)(zi)律(lv)(lv)、服務、傳導”職責(ze),增強(qiang)協(xie)會(hui)(hui)自(zi)(zi)(zi)律(lv)(lv)管(guan)理(li)功能,推動完善自(zi)(zi)(zi)律(lv)(lv)管(guan)理(li)規則體系(xi),不斷優化自(zi)(zi)(zi)律(lv)(lv)管(guan)理(li)與(yu)(yu)行(xing)政(zheng)監(jian)管(guan)協(xie)同(tong)配合機(ji)(ji)制,更(geng)好(hao)地服務資本市(shi)場(chang)(chang)(chang)治理(li)體系(xi)建(jian)設和證券行(xing)業高質(zhi)量發展(zhan)。《意(yi)見(jian)》提(ti)出,要堅持(chi)自(zi)(zi)(zi)律(lv)(lv)管(guan)理(li)與(yu)(yu)行(xing)政(zheng)監(jian)管(guan)的(de)(de)(de)(de)差異化定位(wei),更(geng)加突出自(zi)(zi)(zi)律(lv)(lv)管(guan)理(li)的(de)(de)(de)(de)引(yin)導、傳導、督導的(de)(de)(de)(de)預(yu)防(fang)(fang)性作用;堅持(chi)自(zi)(zi)(zi)律(lv)(lv)規則、業務規范的(de)(de)(de)(de)正面清單屬性,指導行(xing)業機(ji)(ji)構(gou)(gou)合規展(zhan)業,引(yin)導行(xing)業機(ji)(ji)構(gou)(gou)守正創新;堅持(chi)自(zi)(zi)(zi)律(lv)(lv)措(cuo)施(shi)(shi)的(de)(de)(de)(de)市(shi)場(chang)(chang)(chang)約(yue)束功能,注重(zhong)構(gou)(gou)建(jian)市(shi)場(chang)(chang)(chang)化的(de)(de)(de)(de)自(zi)(zi)(zi)律(lv)(lv)約(yue)束、道(dao)德約(yue)束、誠信約(yue)束、聲譽約(yue)束機(ji)(ji)制。《意(yi)見(jian)》的(de)(de)(de)(de)發布將進(jin)(jin)一(yi)步提(ti)升行(xing)業自(zi)(zi)(zi)律(lv)(lv)的(de)(de)(de)(de)主動性、特殊性和預(yu)防(fang)(fang)性作用,促進(jin)(jin)形成市(shi)場(chang)(chang)(chang)化的(de)(de)(de)(de)自(zi)(zi)(zi)律(lv)(lv)約(yue)束與(yu)(yu)聲譽激勵機(ji)(ji)制,構(gou)(gou)建(jian)資本市(shi)場(chang)(chang)(chang)長期(qi)健康發展(zhan)的(de)(de)(de)(de)良好(hao)生態,提(ti)升資本市(shi)場(chang)(chang)(chang)發展(zhan)的(de)(de)(de)(de)活(huo)力和韌性。

  注冊制改革的關鍵,是建立有效的市場化約束機制,中介機構歸位盡責、勤勉盡責、專業負責、忠實履責是核心環節。《意見》在強化證券發行、承銷、保薦業務自律管理方面,明確提出了3項工作任務:一是健全完善網下投資者注冊登記制度,壓實證券公司對網下投資者適當性的核查責任,建立網下投資者報價、申購行為的跟蹤分析、負面清單懲戒機制,規范網下投資者報價、申購行為,促進形成規范、有序的一級市場價格發現機制。二是加強保薦、承銷業務自律規范,探索建立證券業務相關主體勤勉盡責示范標準,健全盡職調查工作底稿內容與目錄指引,制定完善主承銷商配售、跟投、直投行為規范,有效防范利益沖突和道德風險,促進形成能力和責任相匹配的權責清晰、運轉協調、相互制約、各負其責的“看門人”機制。三是加強保薦承銷機構執業行為自律規范,開展保薦機構、承銷機構、評級機構、財務顧問執業能力評價,推廣示范實踐,引導形成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機制,為監管部門實施扶優限劣的分類監管提供參考。下一步,協會將認真貫徹落實《意見》要求,充分發揮自律組織的共建、共治、共享平臺作用,更加突出前瞻性引導、預防性規范作用,“抓兩頭帶中間”,建立自律導向的市場化激勵約束機制,為注冊制改革和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應有貢獻。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