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久久精品无码毛片国产高清

 首頁 > 綜合專題 > 2016全國兩會 > 系列發布會 > 政協委員談惠及民生共享發展 > 3月9日政協委員談惠及民生共享發展

范小建:脫貧攻堅 啃硬骨頭 對深度貧困咬住不放

分享到微信2016-03-09 09:49 | 評論 | 分享到: 作者:來源:新華網
<p>  全國政協堅持履職為民,持續關注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問題深入調研議政,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3月9日(星期三)9時,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5位全國政協委員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點任務,就特困人群精準幫扶、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就業創業和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p><p>  今天出席記者會的全國政協委員是:全國政協常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國務院扶貧辦原主任范小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胡曉義。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長、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原主任李衛紅。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市第四中學校長劉長銘。</p><p>  新疆電視臺記者:剛剛過去的“十二五”,新疆的貧困發生率從32%下降到15%,減貧脫貧力度之大可以說是歷史少有。請問范小建委員,從這組數字您怎么看新疆的扶貧特點?中央提出到2020年要讓7000萬貧困人口共同奔小康,要達到這個目標,請問現在還面臨著哪些困難?您有哪些建議呢?</p><p>  范小建: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剛才你提了一個問題,實際上是三個問題,所以我逐一來回答三個問題。新疆的扶貧工作在“十二五”能夠取得這樣顯著的成就,我想對于新疆的各族人民來說,這都是一個大好事、大喜事,首先應該表示祝賀。同時,“十三五”的新疆脫貧攻堅任務仍然非常艱巨。</p><p>  新疆的貧困發生率雖然從32%降到了15%,但是在全國仍然是貧困發生率較高或者最高的省區之一。另外,新疆有一些特殊類型的貧困,比如說南疆地區、邊境地區、高寒地區,這些既是新疆的硬骨頭,也是全國的硬骨頭,在“十三五”脫貧攻堅過程中,對于這些特殊類型的貧困地區,一定要咬住不放,攻堅的難度確實是很大的。這是我對第一個問題的想法。</p><p>  第二個問題,全國所面臨的困難。應該說從改革開放以后到現在,我們國家的減貧事業確確實實取得了巨大的、舉世矚目的成就。世行有過一個說法,過去幾十年,全球減貧成績的70%是來自于中國。按照2300塊錢的標準,我們的貧困人口是從1978年的7.7億減少到2015年的5575萬,減少了7.1億。就是在“十二五”規劃期間,我們還減少了1億多。應該說確實是了不起的成就。顯而易見,剩下的這5000多萬人,也確實就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具體講,這個硬硬在什么地方?是不是可以從這樣幾方面來看。</p><p>  首先,貧困的程度深。我們所說的貧困程度深,就是這些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與全國平均收入水平之間的差距更大。第二,長期貧困所占的比重大。所謂長期貧困,也就是一般人們常說的貧困代際傳遞。第三,特殊類型。生態型的貧困、社會發育型的貧困、邊境扶貧、地方病的高發區,這些都是特殊類型的貧困。</p><p>  顯然,像剛才我們所講的這些特殊貧困,都是需要加大投入的。而我們剛好遇到現在經濟下行的壓力,在擴大就業、增加投資這些方面都面臨著較大束縛和制約。所以矛盾就顯得更加突出了。更何況越往后,扶貧工作的精準度、精細化的要求越高,現在在一些制度和辦法上確實還存在很多不適應的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當然,還有一個返貧和相對貧困的問題等等。正是因為“十三五”脫貧攻堅的任務確實很艱巨,難度確實很大,所以中央才作出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這樣一個決定,才提出了層層簽訂責任狀的要求。</p><p>  第三個問題,有什么建議。我主要談兩點:一是處理好深度貧困和相對貧困的關系。根據我們的典型調查,有的省在“十二五”期間,貧困總量減少了60%,但是深度貧困只減少了25%,可見深度貧困的減貧難度之大。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要看到貧困是相對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說現在一下子就把貧困問題解決了。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因為強調了貧困的相對性,而忽略了對于深度貧困的關注。這一輪脫貧攻堅的最大特點就是啃硬骨頭,所以對于深度貧困一定要咬住不放。</p><p>  二是處理好政府主導和群眾主體的關系。現在層層都簽訂了責任狀,甚至排出了減貧脫帽的計劃。各級干部壓力很大,當然積極性也都調動起來了。在這種情況下,特別要防止急于求成。因為急于求成就淡化了甚至忽略了貧困群眾的主體地位。任務越急越要把發動群眾,群眾的參與放在重要位置。我認為應該把群眾參與作為我們脫貧攻堅考核的一個重要內容。</p>
網友評論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
金融市場
理財導航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