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久久精品无码毛片国产高清

返回首頁

強化退市監管力度 推進退市改革落地見效

昝秀麗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中證網訊(記者 昝秀麗)“史上最嚴”退市新政落地滿月,東方金鈺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ST天夏、*ST長城觸發面值退市“紅線”,*ST航通申請主動退市,折射出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逐漸形成。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中央層面、監管部門多次部署退市任務目標。《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提出,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證監會2021年系統工作會議強調,嚴格退市監管,拓展重整、重組、主動退市等多元退出渠道。
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有關方面屢提嚴格退市監管,意味著常態化退市機制建設已上升為頂層設計,釋放強化退市監管信號。隨著穩步推進全市場注冊制改革和A股退市新規落地施行,資本市場優勝劣汰的良好生態加速形成,將進一步提升市場資源配置效率。
  制度效果初顯
  分析人士指出,退市新規落地一個多月,其對市場的影響已逐漸顯現。在此輪退市制度改革中,滬深證券交易所全面修訂了財務指標類、交易指標類、規范類、重大違法類退市標準,退市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對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改善資本市場整體環境、加速優勝劣汰、強化投資者風險意識具有積極意義。
  “退市制度改革和注冊制改革是相互呼應的兩項基礎制度,在拓寬前端入口的同時,迫切需要加快暢通出口。新退市制度正式生效,已經產生了預期的制度效果。可以預期,退市數量將會增加,這是市場優勝劣汰、大浪淘沙的結果,也是基礎制度持續完善的結果。”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指出。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新規引導市場理性投資,并有效防止炒殼炒差等問題。投資者也能夠逐步接受不良公司退市的情況,穩定市場預期。
  “面值退市和主動退市的公司數量增加,這是退市制度不斷優化的結果。市場愈發認識到,質地優良的公司才存在長期投資機會,而垃圾股最終將為市場拋棄。長此以往,A股退出渠道愈發暢通,投資者用腳投票,將進一步倒逼公司優勝劣汰,完成市場自凈。”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李湛指出。
  增強退市剛性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監管部門在強調拓寬多元退出渠道的同時,明確增強退市剛性。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明確,嚴格實施退市制度,對觸及退市標準的堅決予以退市,對惡意規避退市標準的予以嚴厲打擊。
  記者了解到,證監會將會同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對退市過程中出現的對抗監管、不正當維權甚至煽動群體性事件等惡劣行為,嚴厲打擊、嚴肅追責,確保改革平穩推進,積極塑造良好的市場生態。
  此外,在凝聚退市改革合力方面,證監會已開始加強退市通報制度,加強與地方政府等有關方面的信息共享和監管合作,以有效防范和約束在上市公司退市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阻力。證監會2020年11月10日召開的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動員部署會強調,交易所要切實承擔主體責任,各派出機構與地方政府加強協作,堅決打擊各類惡意規避退市行為,嚴肅處置通過煽動纏訪鬧訪等方式對抗監管的行為。
  “退得下”更要“退得穩”
  專家指出,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還需完善退市后的相關配套制度,加強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在“退得下”的基礎上實現“退得穩”。
  “在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的同時,可以進一步優化證券民事賠償訴訟機制,保護中小投資者;完善轉板制度,為因績效、規模等問題退市的企業提供發展和改良空間;可以推動市場化并購重組,為存在退市風險的公司增加被優質企業整合吸納、協同發展的機會。”田利輝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認為,加強上市公司退市后的投資者保護,還要激活相關責任主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以及信用制裁。這樣才能切實扭轉“劣幣驅逐良幣”的亂象,讓空殼公司、僵尸企業及時出清,資本市場才能充滿生機活力,讓股市成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
  “提升資本市場多層次服務功能,提高主動退市比例;強制退市、并購重組退市等都意味著利益損失,建議在完善退市制度的同時強化投資者保護機制,保障投資者的合法利益。”李湛說。
  監管部門在退市制度改革過程中也非常注重退市后的保障機制建設。
  記者了解到,證監(jian)會將加快推(tui)進責令回購、證券糾(jiu)紛代(dai)表人訴訟制度等(deng)投資者保護制度落(luo)地實施(shi);強化發行上市(shi)、再融資、并購重組、退(tui)(tui)市(shi)、監(jian)管執(zhi)法等(deng)全(quan)流程(cheng)全(quan)鏈條監(jian)督問責,推(tui)進《健全(quan)上市(shi)公司退(tui)(tui)市(shi)機制實施(shi)方(fang)案》不折不扣落(luo)實落(luo)地。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